钓谚云:“热钓三伏,冷钓三九。”盛夏酷暑,一些钓友封竿品茗去了,认为天气热,鱼不好钓。
30多年的垂钓生涯告诉我,炎炎夏日却正是鱼获颇丰的季节,特别是钓鲤鱼,上钩率最高。大中型水库、湖泊水深而广,为鲤鱼繁衍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鲤鱼长得快、长得肥。不过,钓鲤鱼比钓鲫鱼难度大一些,有相当的技术要求。湖水茫茫,水广鱼稀,烈日炎炎,鲤鱼栖身何处?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的探索,定点打窝,诱聚群鱼,是提高鲤鱼上钩率的关键措施之一。我认为施钓时,必须把握如下五点。
这是定点打窝垂钓鲤鱼的首要技术。钓谚云:“人有人道,鱼有鱼道。”夏钓,要认真寻找鲤鱼必经的道路。阴、深、崖、坎,是鲤鱼栖息的处所。正如钓谚云:“春钓滩,夏钓阴。”所谓“夏钓阴”中的“阴”有三层意思:一是指树阴、竹阴下面;二是指深水中;三是指夏日早晨。因为太阳一出,就炎热难当了。
鱼儿既怕冷,也怕过热。过热,水中缺氧,食物易腐败,浮游生物和水生动物也易死亡。所以,夏天讲究钓“阴”,如绿竹树阴处。任何水库湖泊岸畔都有竹林或树木,在这些地方比较凉爽,人可以防晒,鱼也要到此游弋、嬉戏、觅食。
要认真选择这些能够遮阴的水域为钓位。回水沱、涵洞、水库湖泊的深水域,这里溶氧较多,水温一般比静水区的水温低,流水带来的饵料也较多。盛夏一般选择3〜6米深的水域为宜,水色以深暗为佳。选择水库湖泊比较偏僻的水域,如狭窄的“半尖岛”、“铧尖”、“月牙”处、凸处、鹅颈口、崖石峭壁,或者浅滩尽头斜坡呈梯形处。
水库靠边几十米远处有被水淹没的田地,形成1〜2米的浅滩,其尽头则是主河道的深水域,鲤鱼频繁出入深、浅水域的交汇处觅食。它在浅滩吃食后,又回游至深水处栖息。在这些水域选点定位,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喂坐塘子,即钓场固定、钓位固定、钓点固定。钓谚云:“春钓滩、夏钓潭。”夏季气温比较高,要选择水库湖泊3〜6米深,岸边有竹木遮阴的水域,或峭壁陡坎、乱石枕藉的地方为塘口,掘土筑钓鱼台,打固定窝,喂坐塘子。
一个塘子喂3〜4天,坚持每天撒饵一次。第一天,打重窝喂2.5〜3.5千克,以后两天,逐渐减少饵料,招引鲤鱼按时到窝子觅食,诱鱼聚窝。第4天开始垂钓,去时不要再撒诱饵。待下午收竿时,再打窝(1.5〜2.5千克)。从此,天天到这个塘口垂钓,天天饲喂。选准钓场、钓位后,不要轻易变更塘口,而是长期坚守,打阵地战,固定饲喂一个窝子。
钓谚云:“一方鱼吃一方饵,一方饵钓一方鱼。”鲤鱼是底层鱼,贴底或沿崖壁寻找食物,爱杂食。它在4〜11月喜欢吃素饵。在盛产红薯、马铃薯、小麦、玉米、稻谷的地区,鲤鱼喜欢吃当地的农作物。用熟红薯、马铃薯、玉米、小麦以及稻谷为诱饵,并适当辅以商品饵,或作为钓饵垂钓,钓鲤鱼的效果特别显著。
水库湖泊钓上的鲤鱼,个头一般在1〜2千克。在夏季,其力量是一年中最强、最猛的,因此选择钓竿时,应选4.5〜5.4米的中硬调手竿配车盘(绕线轮),可远可近,便于追逐目标,更利于遛鱼。
钓线要求韧性强,通常直径为0.165〜0.2毫米,有较强的拉力。鱼钩用单钩时,选择5〜8号伊势尼钩为佳。海竿选择1.7〜2.l米为宜,配直径为0.2毫米的渔线,6号伊势尼鱼钩,重量为40克的空心铅坠,不挂浮漂、响铃,打敞线,单钩垂钓。
一支手竿定点打窝近岸钓,一支海竿在同一钓位,斜向投钩饵远钓。海竿钩饵落点不要与手竿的钓点在一个方向,应偏左或偏右2米。海竿钓单独打重窝,距岸20〜30米远。钓者一边观察手竿的浮漂沉浮,一边用眼睛的余光观察海竿竿梢动态反应,判断是否应该扬竿。手竿、海竿系钩均不用脑线。若采取脑线与主线连接,用脑线系钩,当大鲤鱼上钩时,主线与脑线连接处容易脱开,失去获大鱼的机会。
鲤鱼体型较大,吞食底饵时有抬头的习惯;再则由于鲤鱼好群居,为了避免同类争食又有含饵即走的习性,反映到浮漂上是微升后相继没入水中的连续动作,而且动作越缓慢鱼越大,动作越急鱼越小。下钩后,两眼要盯住浮漂的反应。
当手竿浮漂徐徐下沉抖动两下后,或很重地抖一下然后下沉,或向上冒出水面一厘米高等反应时,就得抓住其吞钩后、吐钩前的一瞬间扬竿,鲤鱼便钩住了。海竿敞线钓,在竿梢的讯号似有似无,竿梢很少出现大点头、大弯腰的表现,所以,只要海竿竿梢轻微出现颤动第一、第二下,或者渔线原来是笔直的,突然弯曲躺下了,便应及时提竿,即可获鱼。
一个塘口选择准确了,可以天天垂钓,钓2〜3个月或长期坚守,鲤鱼将越钓越硕大。正是:炎夏钓湖鲤,打窝喂玉米,愈钓个愈大,钓翁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