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出自《易经*系辞上》话,你一定会明白‘太极’二字在中华古文明所具有的地位和份量。(插太极、八卦图)
本汀借太极拳冠军名义用“太极宗师”这样一个预示着至尊地位的词命名了一款钓竿,不由得心生好奇,趁着最强钓手招募,报了名。
忍了几天,钓竿终于到了手头,下单时选了十八尺的参悟,主要考虑是十八尺轻禅如果太软的话,我这老胳膊抛竿会打不准。先看下钓竿图吧(呵呵,水面漂浮杂草请略过)。
黑色的主体显得稳重端庄,磨砂手把上动感十足的图案,我怎么看都像一团炽热燃烧着的火焰,仿佛会有烫手的感觉。你觉得呢?
竿体LOGO区正面黑底银色行书:太极宗师。书法外行,完全不认得这是什么体。
竿身和竿头间隔着金色的分隔环,给整竿增添不少贵重豪华的气息。竿头LOGO还一成不变图案
整体来看,外观涂装还是本汀中规中矩的一贯风格,除了那个出现得有些生硬的太极图外,并没有更多深遂奥秘、变幻无穷,万象更新的“太极”元素。
好,就让我吐槽这么一下吧,其实,涂装的质量还是很好的。并且,本汀一直注重从中华文化宝库中发掘素材,非常值得称道。
首先,和神乐一样,太极宗师(参悟)用5节组成整竿,比同长普通台钓竿少一节,这样即可大幅减轻自重,使整竿重心后移,又可更迅速向手把端传导中鱼后产生的牵引力(就是平所说的腰力)。
去前堵自重实测是139克,比官方数据略重,比神乐十八尺轻30克。
实测重心位置在手把节前端(第四节上)30公分的地方,比神乐靠前约15公分。但由于自重轻了,所以实际使用手感并不比神乐差。
太极宗师(参悟)十八的调性和神乐几乎一样,起弯点在第一节的后端,属一九偏二八。
中午收货后进行了初步的技术参数实测,下午5点多就来到钓点试钓开光。
我几乎每次作钓都在这里,经常演绎着败兴而归的空军和意料不到的惊喜,5月以来在发现版块晒的鱼获都出自于此。
天气显得闷热,没有一丝风,气压只有985Pa,线组采用2.0+1.0+新关东05,因为不定时有走水现象,浮漂用千鹤13一号,糠饼打窝,开饵调漂,抛第一竿的感觉非常不错,基本不费劲,落点很准。
直到天黑才上第一尾,一条还是童年的小鳊鱼,完全不给太极宗师面子,放流。
到晚上10点左右,十来位钓友基本都是这种小鳊鱼崽被拉上来又放回去。有的钓友开始撤退了。
此时江面上有了一阵微澜,起风了,稍过一会,浮漂就有了动作,一个不到一目的顿口,4个多小时才来这么一下,又是新竿开光带作业,岂能放过?提竿,有了,但是感觉没什么力道,一条半斤左右的鲫鱼。
鱼口依然不佳,陆续又走了几位钓友,此时到0时了,想着新竿开光多上几条就坚持着,跟着就见一黑漂,提竿一看,居然是一对小黄尾。
看来,付出是会有回报的,又过半小时左右,又上一鲫鱼。感觉这两条鲫鱼皮毛都不好。
4条小鱼都很轻而易举的拉回来,并且给了很多机会想让它们发力反抗,无奈,在太极宗师面前,它们连一丝丝逃命的想法都没有。
这条鱼上来,饵料也差不多了,接着抛了一会竿把剩余的饵全部喂完再无收获。收工回家。收拾完鱼获给它们拍合照。
通过实际试钓使用,太极宗师(参悟)的手感轻盈,抛竿时能迅速将臂力传递到铅坠上,提竿刺鱼倾刻即达,微小顿口也能一抓就中。抛了8个多小时竿,近千次抛提,手臂连一丝酸胀的感觉都没有。有些遗憾的是这次没有逮到大个体来测试展示它的腰力。
这个机会就留到下次吧!更何况龙老大指示必须两篇以上作业,这次都写完了下次岂不会空洞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