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说:“一九二九,怀中抄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隆冬,北风呼啸,寒风割面,水冷刺骨。随着岁月的逝去,远离城市的喧嚣,我越来越触摸到严寒冬季垂纶江湖野钓的魅力!当然,近几年在晚冬时节垂竿,也有失败,曾有过几次“空军”;也有教训经验,将其曝光,供钓友借鉴,希望对喜欢冬季钓鱼的朋友会有所帮助。
严寒晚冬,正是休闲野钓大鲫鱼的黄金时节,关键的是要准确处理深与浅、荤饵与素饵、观漂与扬竿的关系,破除冬荤夏素、冬深夏浅的传统观念。垂钓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施钓技艺,才能提高钓绩。
不要忽视浅滩
凡是钓鱼人都知晓,冬季鱼类都会潜入深潭越冬,所以钓鱼者都会在深水区打窝下竿,却忽略了浅滩,如1.5米深左右的湖湾、河湾,尤其是长满水草如扁担草、水葫芦覆盖以及古树、枯竹倒伏的水域。
湖畔河岸呈“凹形”弯道处,由于道口两边的岸边高于水面,从而能避免和减少一些寒风冷气的袭扰;再就是有连片草丛覆盖的水面更能使鱼儿在此避寒藏身,自然也就形成了它们冬天“安营扎寨”的栖息之地。
打渔船撒网拦网一般布在阵旷水区、深水区。浅滩泥厚、水草茂盛、沿河两岸绿竹倒伏,掩映的水域,也无法撒网围猎。我常去征战的水域,在数九寒冬,河面上的水葫芦,尤其是河湾处,苍翠欲滴,像一座座绿色的“小山丘”,风吹““”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当然在如此般的水域布窝,一定要距水草1米左右方比较好。
11时30分-15时,气温逐渐升高,特别是冬阳普照的日子,浅滩的水温比深潭升温也快一些,部分浮游生物也乐意在此游动。因此处条件较好,且有可口美味品尝,所以鱼类愿意栖息和聚集,有利于垂钓。
严寒晚冬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浅水的温度比深水回升较快,鲫鱼会从深水处游到浅水域觅食。因此“三九”寒冬时节,深潭不动,走钓浅滩是获鱼多的好选择。
不能忽略素饵
钓谚云:“七分钓饵、三分钓技。”晚冬气候严寒,人们钓鱼一般主张冬荤夏素。但在多年的冬钓实践中,我发现冬钓用素饵反而优于荤饵,比如面食糕(面食饵)挂钩比用蚯蚓钓,钓绩要高多倍。
晚冬钓鲫鱼,因为鱼身僵体硬,导致索饵开口小,吸力弱,应尽量使用比重轻的钓饵。如果使用比重大的钓饵,如一条蚯蚓或半截蚯蚓,因为蚯蚓的比重大,饵料自身就重,鱼吸饵的阻力就会相应变大,将会影响鱼口,必然会出现漂动提竿而没有鱼的现象,减少获鱼量。
比重轻的饵料如素食饵,搓成如绿豆粒状,其在水中的阻力就小,有利于鲫鱼索饵。冬钓用素饵是因为鱼的吸食能力下降了,以尾重150克的鲫鱼为例,夏秋一张嘴就能吸入黄豆大的硬饵,冬天只能吸入绿豆大的饵了;夏秋钓钝,鲫鱼吸软饵能将钩吸至咽部,冬季不管钓钝还是钓灵,搓饵钓底以抬漂居多,不过抬漂也只是钩住了鱼的嘴唇。
冬天,鱼类嗅觉迟钝,食欲降低,特别是大水面中习惯了沉底摄食的鲫鱼更是这样。饵,状态第一。如果只注意了钓饵的味,忽略了轻重、大小、松黏、软硬,那就会贻误战机。
认准漂相,及时提竿
严寒晚冬时节,大多数鱼类已进入了冬眠或半冬眠时期,而鲫鱼耐寒性强,虽然照常勉强摄食,但吸食的动作远不如夏秋等节气。因为低温的冬天鲫鱼活动小而少,新陈代谢弱,身躯比较僵硬,吸食的动作不灵活而缓慢,甚至出现想吃嘴张不大的情况。吸食时总是闻了又闻,围着食物游弋,嘴触了又触,左瞧右看,又不想轻易离饵而去,几分钟都没有真正把饵吸食,甚至一时半会儿才会刁吸食饵。鲫鱼咬钩的信号(如蚯蚓饵)反应到浮漂上是先点动数下,然后送漂或黑漂。
经验证明,钩挂素食饵,浅水鲫鱼黑漂者多,深水鲫鱼送漂者多。鲫鱼的个头儿越大,浮漂动的幅度相对越小,有时仅上升1毫米或下降1毫米,就要立刻扬竿中鱼。而小鲫鱼咬钩,浮漂动的幅度大且速度快,有时候还会出现鲫鱼咬钩时浮漂无规律地点动。如果在经常有人垂钓的塘口中,浮漂点动不止,但不送漂也不黑漂,这是脱过钩的鲫鱼所为。还有就是浮漂不动或慢慢横移,在排除虾咬钩的可能性后,这是大鲫鱼在咬钩。遇到这种情况,应迅速提竿,亦会中鱼。
总而言之,要单竿独钓,注目观漂,主要抓住浮漂快到位时下挫、下顿、停顿或上升和快速下滑等动作,能有较高的中鱼率。此时期,因天寒水凉,有时只会出现一口现象,浮漂只动一下就没有了下一步的动作。在垂钓时,钓椅座位应放低矮一些,有时甚至可以不坐钓椅而蹲下身躯,仔细观察立漂升降的细微变化,如上升横卧一粒米或下顿横卧一粒米幅度,即1毫米左右细目,则应提竿,即可中鱼。
总而言之,要密切注意,有动作就要抓,才能提高获鱼量,感受冬钓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