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钓鱼人来讲,什么最重要呢?答案很肯定,是鱼获。那鱼获怎样才能得到保障呢?答案是中鱼率。中鱼率的高低是和我们钓鱼人作钓经验有着直接关系的。
个人认为只要做好以下五点,中鱼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实际上,影响中鱼率的因素是很多的。但个人认为,上述5条最为关键。下面我就详细来阐述一下自己对于如何提高中鱼率的观点:
窝子是提高中鱼率的先决条件
我们想要保障中鱼率,窝子里有鱼是先决的条件。想要做到这点就不得不说窝料了。一款好的窝料是需要具备“诱鱼”和留鱼两个条件的。
我们知道,鱼儿在水底对于黄色,红色和白色这三种颜色较为敏感的。打窝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窝料选择这三个颜色,以便鱼儿更易发现窝料,从而达到把鱼诱进窝的目的。
通过大量的实际作钓经验来看,香味和腥味两种味型是绝大多数鱼种比较喜欢的味型,所以,我们是可以利用这点的。
比如:香味选择新鲜的玉米,小麦,大豆。还有经过高温压榨后的植物残渣,大豆饼,花生饼,芝麻饼,菜籽饼等等。腥味选择虾粉,蚯蚓粉,鱼骨粉,动物内脏,小鱼小虾等等。
作钓的时候,使用可以雾化的饵料,会在钓点的周围形成一个雾化带。如果有流水的话,还可以把雾化的饵料向水流的方向扩散,更能吸引远方的鱼群。
从打窝到窝子里进鱼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的长短和很多因素有关系的。
另外,钓点选择的好(选择鱼儿出没的地方),鱼儿进窝快。钓点选择的差,鱼儿进窝慢。
窝子里有鱼,是提高中鱼率的先决条件,只有这点做好了,才有可能有效的提高的中鱼率。
饵料的味型是提高中鱼率的必要因素
不同的鱼种,喜爱的味型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鲫鱼偏爱香味,鲤鱼偏爱甜味,鲢鱼偏爱酸味,鳙鱼偏爱臭味等等。
比如:鲫鱼偏爱香味,具体是偏爱奶香味。但它们并不是说腥味不吃的。所以,我们在作钓的时候,饵料味型一定要对路,把鱼儿喜爱的几种味型合理的调配,才能有效提高中鱼率。
还比如,把鲫鱼作为目标鱼时,气温高以香为主,腥为辅,气温低以腥为主,香为辅。具体这两者的比例是多少呢?和具体的水情和鱼情有关系的。我一般是这样做的:
在气温高的时候,我一般加腥味最多20%,在气温低的时候,我一般加香味会在30%左右。
想要提高中鱼率,一定要投其所好才行的。在实际作钓的时候,鱼儿喜欢什么味道,我们就选择什么样的味型,鱼儿不喜欢什么样的味型,我们就放弃或者少用这样的味型。
你想呀!如果你的味型不是鱼儿喜欢的味型,想要鱼儿咬钩,那几率简直太小了。
鱼钩的是提高中鱼率的重要因素
选择鱼钩一般有一个原则:钓大鱼用大钩,钓小鱼用小钩。钓温和型鱼种用细钩,钓凶猛鱼种用粗钩。我还是以钓鲫鱼为例吧!
我们知道,钓鲫鱼一般选择袖钩的居多。主要是因为鲫鱼属于温和型鱼种,并且鱼嘴较小。袖钩钩条细,钩门窄刚好适合鲫鱼这两点特性。
选择鱼钩的大小同样很重要的。比如,如果作钓水域1两左右的鲫鱼居多,而你选择6号以上的袖钩的话,会直接影响中鱼率的。
因为鲫鱼嘴较小,鱼钩过大,鱼儿吞不下去鱼钩,只有在饵料的边缘啄食,会造成的漂相乱,空竿率很高的情况。
如果我们选择的鱼钩型号过小,鱼儿体型过大,很有可能造成提竿的时候,鱼儿挂不住鱼骨(就算挂着也是不受力的软体组织)的情况。
在提竿中鱼的时候,如果鱼钩很顿,很有可能出现鱼钩刺不穿鱼骨的情况,这同样也是无法提高中鱼率的。
另外,中鱼率和其它的钓具装备也是有关系的。比如,鱼线有没有打结,起毛,鱼竿调性如何等等。当然了,这些都是我们钓鱼人在作钓之前需要检查的。
鱼钩的选择太重要了。如何合理的选择鱼钩的种类和型号,是关乎我们中鱼率是否可以有效提高的重要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