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选择对鱼口,并不代表一定好用,用同样的饵料,有的人会爆护,有的人会空军,其问题就在于饵料状态调整的不同。饵料状态包括饵料的黏散、软硬、雾化等等,想要成为钓鱼高手,正确开出需要的饵料状态是必备的技能。
如拉饵,在我看来从拉出的第一团饵料入水开始,它的状态变化就是一个固定的流程:快速膨胀、雾化、散落、一直到钩上的絮状纤维残留。饵料的状态在我们开饵完成之后基本就无法改变了,在抛钩入水之后只能任其发展,无论是它的状态、溶散度还是钩上的残留物。
所以在竞技比赛中,可以准备多个方案,多开几种状态不同的饵料备用,这个不行就用那个。不过这种做法的缺点就是太过浪费,开过的饵料无法回收,剩下的只能扔掉,投入成本太大,休闲野钓就不推荐这样操作了。当钓手需要灵活地掌握饵料的物理状态变化时,拉饵的局限性就暴露无疑了。对于那些靠拉饵打天下的人就难了,他们对于搓饵比较陌生,遇到复杂鱼情时,所面对的绝对不会是小麻烦。
休闲野钓和竞技或者黑坑不同,不过也有相同的地方。饵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上鱼率,无论是味道、形状、颜色、状态都要做好。鱼类的警惕性很高,野生鱼儿更是如此,饵料稍有问题,它们就会远远逃离、
无论是池钓、野钓,拉饵的状态变化是固定的,入水之后马上吸水膨胀。一边下沉一边雾化,形成一个饵料雾化柱,对于诱鱼效果很好。不过拉饵在水底的这种状态比较短,如果是钓慢鱼就不适合了。
很多次观察证明鱼儿对于钩上的小麦蛋白残留物的摄食兴趣有限,反而是对散落到钓饵附近雾化的饵料渣子张嘴就吸。拉饵本身所携带入水的雾化物质数量较少,小麦蛋白纤维含量偏多。因为拉饵的持钩性就是依托小麦蛋白纤维的网络结构来实现的。上钩后的拉饵的状态,通常难以大量负载颗粒型散落雾化的饵料。这就造成拉饵的续窝能力不足,必须依靠搓大团松散饵料来弥补。
钓混养鱼塘,很多钓手选用的搓拉结合的上钩方式。同步用两种不同状态的饵料借此打探哪一种钓饵的状态更容易被鱼接受。也有一些新入行的钓手将其误解成了开出一团搓拉两宜的饵料来钓混养。但是即便是同样一种饵料,搓饵和拉饵开制的手法、用水比例,都是有细节上差异的。选择一团饵料搓拉两宜钓到底的,新手占了绝大多数。对于有经验的钓手,即使是同一种饵料,也不会混开,从来都是单开单用的,这是因为拉饵和搓饵的用水